//在川普總統時期,香港人感念美國政府的支持,香港「川粉」的現象更讓許多自由派與人權團體感到困窘,甚至引發反感。與此相關的另一個議題在於「左翼的失語」,香港既有的學運與社運組織很難在反送中運動找自己的地位,在雨傘運動之前「左膠」已經是被攻擊的對象,在反送中運動的語境中,這個詞幾乎等於是罵人的髒話。
作者注意到這樣的發展趨勢,一方面既有組織無法因應突如其來的運動風潮,一些看似具有左翼色彩的抗爭行動(三罷、新工會、黃色經濟圈)反而是由網路素民所發動的;另一方面,若干既有的左翼訴求,例如反歧視,卻被用來打壓抗爭運動。
黎恩灝期待能夠重振香港的「左翼社運」,打破失語狀態,以公民社會的行動強化民主運動的訴求。但是其更為具體的手法仍有待進一步的闡釋,尤其是當前香港人運動已經存在各種不同發展方向之討論。
舉例而言,以美國為根據地的流傘(Lausan)高舉國際左派的旗幟,他們希望香港運動能採取反帝國主義的第三世界解放運動傳統,以勞工階級為運動主體。流傘參與者鮮明地支持Black Lives Matter運動,也主張全面廢除警察(police abolitionism)。
這樣激進訴求或許在西方學院左派會獲得掌聲,但是肯定會嚇壞了許多支持民主的香港中產階級。相對於此,本書作者所揭櫫的立場或許可以定位為中間偏左的溫和路線,而這種路線所意味的策略,將會有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。